商朝建立于黃河下游,是繼承夏王朝而建立的一個王朝。
關于殷商新發現的直接史料,主要為殷墟所發現的甲骨文;其發現于清光緒戊戌、乙亥年間,出土在河南安陽西北五里的小屯村。
圖片來源網絡
小屯村位于洹河南邊,三面環水,這正好符合《史記》項羽本紀中:‘洹水南殷墟殷墟上也’的記載。
甲骨文是殷代帝王用來占卜記事用的文字,刻在龜甲和牛骨上。
和夏朝一樣,《史記》中也只記載了殷代帝王的名字和世次,沒有年數。
《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從契(商族始祖)到湯(商朝開國君主)共計十四代,湯至紂(商朝末代君主),共計三十一位君王,十七代。
來源于網絡
大體推論,殷商年歷應在五百年左右。
劉歆的《三統歷》記載:殷朝六百二十九年;《竹書紀年》中則記載:湯滅夏到紂共計二十九位君王,四百九十六年。現在以三十年為一代而推算,商朝十七代,大概也就五百多年。
最重要的是《史記》中的記載已為殷墟中發現的甲骨文所證實。
首先開始此項工作的為王國維先生,他著作了《殷墟辭中所見先王先公考》。
圖片來源網絡
其中重要的發現如下:
一、推證了殷人為帝嚳的后代。
據此則《史記》殷本紀、《世本》、《山海經》、《左傳》、《魯語》中的種種傳說均可以參證連貫。均是因為卜辭的發現而重新審定了以上書籍的史料價值。
又據此知道五帝雖然出至于戰國后的編造,但五帝的個別傳說,則各有源頭,絕不是后人隨意捏造的,如殷人為帝嚳的后代,即是一個例子。
二、發現卜辭中記載有王亥(商國第七任首領),即《史記》中的振(王亥又名)。
據此則《山海經》、《竹書紀年》、《呂氏春秋》、《楚辭》、《天問》、《世本》中的種種傳說記載,都可以被證明存在。
以上所有的證明均在成湯之前,因此《史記》中記載的夏代歷史也有同樣的可信價值。
繼王國維先生之后研究甲骨文以證明史料真偽的人不乏其數,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郭沫若。
郭沫若先生懷疑王國維先生的考證不可讓人信服。
圖片來源網絡
原因有三:
一、從盤庚遷都于殷到紂,《史記》殷本紀中記載共計八代,十二位君王;而《竹書紀年》中記載的共計有七百七十三年,推算與史記不符合。
二、卜辭中有許多人名被懷疑是帝王的名字,如祖丙、小丁等,均在殷本紀中沒有記載。
三、盤庚以下的世系年數既可疑,所以以前的更不敢讓人相信。
其實郭沫若先生的推證中存在著很多人為的假設,例如第二點,其實王國維早有解釋:殷代君王的兄弟死后,雖然他們沒有繼承王位,但在祭祀時也享受著同君王的禮儀,這種推想也特別合乎情理。
所以《史記》中記載的殷代帝王世系是可信的,而其中記載的夏朝史料也不是不可信。
所以歷史上夏朝大抵是存在的!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持續更新中,謝謝關注!
下篇文章介紹繼續介紹黃河下游的新王朝-殷商(殷人居住地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