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蘋果一點蘋果味都沒有”、“現在的西紅柿沒有以前的好吃了”、“小時候吃的雞蛋特別好吃,現在的口感變了”……
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呢?或者聽到過周圍人談論這個話題呢?“為什么西紅柿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這個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截止8月19日17:00,這一話題的閱讀量達到1.9億,討論量1.2萬。
那為什么西紅柿吃不出小時候的味道了?還是一樣的名字,還是一樣的外形,這味道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呢?
的博文中寫道:“據悉,口感較好的沙瓤西紅柿與當今主流的硬西紅柿并非同一品種,前者因“太軟”運輸損失大而逐漸淡出市場;后者雖口味不佳,但因其表面堅硬可長期存儲而受商販歡迎,農民現多改種堅硬品種銷往城市。”
此外,農業已經進入工業化時代,專業化品種、規模化種植成為一種趨勢。在產量越來越高的同時,品種的培育周期也越來越短。這無疑影響了其中糖、有機酸和芳香類物質的含量,顯得不那么香甜。
隨著化學農業的開啟,我國糧食產量連年增長,然而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卻大幅度減少。過量施肥導致耕地質量下降,土地板結、酸化和退化,養分加速流失。蜻蜓、青蛙的數量也因為濫用農藥越來越少,重金屬、抗生素和農膜污染不斷破壞著土壤環境,強力耕作也擾亂了微生物群落,土壤開始積勞成疾,喪失活力。
此外,土壤上種植的作物種類也是個影響因素。從前,田野里輪作栽培著各種作物,她們的根系深淺不同,可以吸收不同土層的營養,改善土壤性狀,調節土壤肥力,減少病害。如今許多耕地上連年密集種植單一作物,造成了土壤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營養吸收結構也變得單一,造成土壤養分失衡,也影響著食物的口感。
為了便于運輸、儲藏,現在的果蔬通常要提前采摘。和自然成熟的比,味道會有所差別。
科學家對西紅柿進行基因組測序發現,現在那些色彩艷麗的西紅柿有個關鍵基因失活,導致其味道不如以前鮮美和酸甜。
長期吃添加各種調味劑的食品,讓我們的味覺“鈍化”,不再像以前那樣能敏感地嘗出果蔬的口味。
你覺得還有哪些原因呢?歡迎在下方留言,一起討論。
聲 明:本文整理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最新號觀點;文字及圖片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