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患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年,會變成胃癌嗎?”
“我得過肝炎,以后會得肝癌嗎?”
“我有慢性前列腺炎,會發展成前列腺癌嗎?”
……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過炎癥,而如今談癌色變的時代,大家對癌癥的防治心也更重,對一些慢性疾病也不敢放松,生怕一不留心就發展成癌了。“炎癥”、“癌癥”一字之差,二者又有什么聯系呢?今天就為大家解答。
什么是炎癥?
炎癥,就是我們常說的發炎,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可能出現炎癥,比如皮膚發炎、眼睛發炎,喉嚨發炎,甚至是胃部發炎、肝部發炎等等。
炎癥是生物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特征是激活免疫和非免疫細胞,消除病原體并促進組織修復與恢復來保護宿主免受細菌、病毒、毒素和感染的侵害。也就是說,炎癥是損傷和抗損傷的統一過程。炎癥一般表現為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過度的炎癥反應還會造成自身免疫病。
“炎癥”“癌癥”一字之差,是否有聯系?
凡能夠引起組織和細胞損傷的因素都可成為炎癥的原因,比如物理因素,高熱、低溫、紫外線、放射線等。細菌、病毒感染也會導致炎癥;如果機體免疫反應狀態異常,引起不適當或過度的免疫反應,導致細胞和組織損傷,出現炎癥。
炎癥與癌癥只有一字相差,它們有聯系嗎?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腫瘤的發生發展及其轉移均與炎癥有密切的關系。這意味著,在各種因素的刺激下,炎癥有可能發展成癌癥。
德國的菲爾紹(Virchow)教授認為“腫瘤起源于慢性炎癥”。國際癌癥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世界上1/6的癌癥是由細菌、病毒感染引起的。
其他研究也顯示,20%以上腫瘤由感染導致的慢性炎癥誘發,常見的有肝炎與肝癌、HPV與宮頸癌、幽門螺桿菌與胃癌、EBV與鼻咽癌等。
一方面,炎癥部位存在大量炎癥介質及自由基,參與DNA損傷,會促進抑癌基因失活,導致細胞惡變,進而形成腫瘤。另一方面,部分腫瘤自身也可以釋放炎癥因子,使局部乏氧及營養缺乏,導致細胞壞死。
不過,并非所有的炎癥都會導致癌癥的發生,相比于急性炎癥,慢性炎癥更容易引起細胞癌變。此外,炎性組織癌變通常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因此,要積極干預炎癥,及時治療,以免炎癥加重,誘發癌癥。
警惕5種慢性炎癥,避免發展成癌
肝癌的進化史是一個從“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演變過程。數據顯示,慢性乙肝演變為肝硬化的年發生率為0.4%-14.2%,平均每年約有4%-6%的肝硬化病人發展為肝癌。
如果沒有接受規范化的治療,肝細胞就會持續、反復地被炎癥破壞,增加癌變的幾率。所以,得了肝炎要積極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抗病毒藥物,同時清淡飲食、遠離煙酒、定期復查,有效控制病情。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但也不是沒有發展成胃癌的可能。據統計,中重度萎縮性胃炎胃癌的發生危險性為0.5%。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進展和演變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長期吸煙酗酒、反復感染幽門螺桿菌、有胃癌家族史、飲食不健康等,如果稍不注意,就會增加癌變的可能。
因此,醫生建議,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要打好“保胃戰”,戒煙限酒、避免過多攝入食鹽、少吃腌制類和煎炸類食品、定期復查等。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發病年齡早、病變范圍廣、長期控制不佳等特點。
調查顯示,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病程大于20年的患者,發生結腸癌風險較正常人增高10-15倍。
因此一旦發現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應及早手術治療,以免遺漏腫瘤灶。
潰瘍性結腸炎是終身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尤為重要,比如少吃多餐、戒煙戒酒、適度鍛煉、勞逸結合、定期復查腸鏡等,將癌變風險降到最低。
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1%,是預后最差的惡性腫瘤之一。
研究發現,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發病存在一定關系,慢性胰腺炎病人發生胰腺癌的比例明顯增高。
因此,戒煙限酒,避免長期攝入高蛋白、高糖、高脂肪食物,及早發現和治療慢性胰腺炎,是預防胰腺癌的關鍵。
越早發現癌癥,治愈率越高。一般說來,宮頸癌從早期的炎癥發展到惡性癌變大概需要6-8年的時間,因此,積極治療子宮炎,對防治宮頸癌有著重大的意義。
所以專家建議30歲以上女性,最好每隔半年或一年做1次婦科檢查。同時可以通過注射HPV疫苗的方法,降低宮頸癌風險。
人體發生的各種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誰能想到小小的炎癥,居然也有可能導致癌癥呢?這也提醒我們要認真對待身體健康,及時發現異常,積極就醫,以免拖延病情,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清風計劃##健康科普排位賽##39健康超能團#
參考資料:
[1]《炎癥,孕育腫瘤的“搖籃”?》 .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 .2015-02-26
[2]《從肝炎到肝癌只有三步!這幾種炎癥是癌癥幫兇,別大意!》.健康時報.2018-03-07
[3]《正確飲食,就能控制炎癥?》 .環球科學. 2018-07-17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