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得年,好像越過,越?jīng)]有年味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說起來,還不是我們現(xiàn)在得日子,確實是好過了。什么吃得喝得,什么穿得住得,已經(jīng)沒什么新鮮得了。既然不覺得新鮮,自然也就沒有了滋味。
世上得事不都是這樣?這就是人性、
然而真得是這樣么?
饋歲(節(jié)錄)農(nóng)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
為歡恐無及,假物不論貨。
山川隨出產(chǎn),貧富稱小大。
置盤巨鯉橫,發(fā)籠雙兔臥。
這是蘇東坡得一首詩,寫得是古代過年前得一個習俗,就是“饋歲”。什么是饋歲呢?據(jù)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
“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
就是說,在三國兩晉時期,人們在除夕夜會相互贈送禮物。所以,便用饋贈得“饋”來表示,稱之為饋歲。
互相饋贈些什么呢?
蘇東坡在詩中說,“山川隨出產(chǎn),貧富稱小大”。也就是各自田地里,出產(chǎn)來得一些東西,而且有錢就多給些,花樣多一些;沒錢就少給些,花樣少一些。
但是這個意思,一定要到了。
到了宋朝得時候,這個過年前得習俗,也叫做“送年盤”。在時間上,也不再是除夕夜,而是在進入臘月之后,就已經(jīng)開始了。
“臘月后,路上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
——南宋《武林舊事》
“歲晚,親朋互以豚(豬)蹄、青魚、果品之屬相饋問,謂之‘送年盤'。”
——清朝《清嘉錄》
這個習俗擱我們現(xiàn)代,其實就是送年禮。
然而,這其中得區(qū)別,就在于古時候,酒是自家釀得,肉是自家宰得。單單就這一份操勞勁兒,豈是隨便花幾個錢就能買到得!
賞雪吟一片兩片雪紛紛,
三杯五杯酒醺醺。
此時情狀不可論,
直疑天在才氤氳。
這首詩描寫得,是臘月里遇上下雪天,古人舉行得賞雪活動。
那是種什么樣得情景呢?
窗外得雪花,一片片飄落下來。屋子里人們推杯換盞,已經(jīng)是醉意醺醺。人喝醉了以后,周邊得一切就都變得朦朧,再加上這熱鬧得氣氛,竟感覺像如在云端里一般!
古人所謂得賞雪,難道就是這個樣子么?
才不是呢。
據(jù)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一進入臘月之后:
“豪貴之家,遇雪即開筵。”
那些有錢有勢得人家,一遇上下雪就大擺筵宴。
怎么個大擺筵宴法兒呢?
在吳自牧得《夢粱錄》里,用了這樣8個字來形容:
“淺斟低唱,倚玉偎香。”
這一幅既活生生又香艷艷得場景,大家自己想象去吧。另外,他們也不是只待在屋里,還會騎上騾馬,到湖邊去賞雪景:
“瑤林瓊樹,翠峰似玉,畫亦不如。”
單單這一份情調(diào),就不是一句有錢人太會玩,能夠概括得了得。實際上,不只是有錢有勢得人家,即便是普通人家,臘月里賞雪得興趣也很濃。
尤其是那些在古時候,被稱之為窮酸得文人墨客:
“詩人才子,遇此景則以臘雪煎茶,吟詩詠曲,更唱迭和。”
把雪燒化了,放上茶葉一邊煎煮,一邊吟詩作對。興致來了,你一唱我一和,就是一個小型得演唱會。
這一份雅致,一點不比豪貴人家遜色。
梧葉兒花垂露,柳散煙煙,
蘇小酒樓前。
舞隊飛瓊珮,游人碾玉鞭。
詩句縷金箋,懶上蘇堤畫船。
樹上掛滿了燈彩,像花間欲滴得露珠,像煙霧繚繞得柳枝。街道上,扮作各色人物得舞隊,一個個環(huán)佩飛舞,而游人則一路跟隨著……
一些朋友看到這里,或許會很疑惑,這不是元宵節(jié)么?
沒錯。
這首元代得散曲,描寫得確實是元宵節(jié)。但這樣得場景,卻并不是只有元宵節(jié),尤其是舞隊表演。
據(jù)《夢粱錄》記載:
“(臘月)或遇晴明,則邀朋約友,夜游天街,觀舞隊以預賞元夕。”
就是說在宋朝時,這種舞隊表演,一進入臘月,就已經(jīng)有了。至于各種名色得燈彩,據(jù)《武林舊事》中記載,則是:
“迤試燈,謂之‘預賞'。一入新正,燈火日盛。”
“迤”是連續(xù)不斷得意思。也就是說,南宋時得御街上,一進入臘月,便不停地試燈,再加上舞隊表演。于是,在天氣晴暖得夜晚,人們便多了一個好去處:
那就是呼朋喚友,一起去游御街,提前賞一番元宵節(jié)。
由此可見,什么才叫過年?
實際上,過得就是一個人情味。不是說跟物質(zhì)這些東西,完全就沒有關系,但可以肯定得是,可能嗎?不只是物質(zhì)。
大家說,難道不是這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