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已經上升到基礎戰略資源地位。數據在賦能各行業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個人隱私泄漏及數據安全問題的擔憂。網約車也不例外。
第壹次的擔憂還是幾年前的事情。記得前段時期被媒體不斷吐槽的“某滴研究院2015年通過大數據監測China各部委出行規律”的消息就是讓人看著有些后怕。
文中發布了在兩天的時間內來自公安部、監察部、民政部、司法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衛生計生委、人民銀行、審計署等部委的滴滴快的出租車、快車、專車使用數據,勾勒出一番圖景。
之所以說后怕,不是說他只是算出了這些部委內部人員上下班的出行規律,還有根據蕞近時間段新聞的事件算出各個部委的加班情況以及來辦事人員的出行規律都有情況總結……正像有些網友說的,細思極恐啊。
隨后人們就發現了,大數據開始殺熟,隨著殺熟的越演越烈,已經成了被人們詬病的話題了。
我們今天說的這個例子就是來自網約車平臺信息泄露給乘客帶來的煩惱與無奈。
前天打車的時候,李師傅就和我說起了他曾經拉過一位乘客遇到平臺對他的殺熟令他無奈的做法。師傅說,上車的時候他并未覺察到這位乘客的無奈,只是看他到的工作地點就知道他是一位白骨精(白領、骨干和精英),聊了一路還挺好的,下車時他說由他母親結賬時,師傅有些奇怪,為什么您打車由您母親結賬?這位乘客才說出了自己的無奈,他說現在的大數據真的是可怕,幾乎是無隱私可言,他說平臺知道了我的工作單位,也知道了我的收入,所以只要我打車無論我怎么下單也打不到我想打的出租汽車,給我推薦的都是蕞高端的專車,可是我不愿意也沒有辦法,經過無數次的“較量”之后,敗下陣來后只有讓我母親用她手機幫我下單,而她不屬于高收入人群,下出租汽車的訂單也比較的方便,于是……
李師傅和我說起這事的時候,明顯的感覺到他很同情那位白領的成功人士的感受,因為他是親歷者,那位人士對于平臺這種看人下菜碟式服務的做法的無奈與無語。他說,現在許多商場的信息系統中,高消費人士可能剛進商場,信息已經傳遞到服務系統中,人還沒到柜臺,宰你的刀子已經磨好了,
記得前一段時間有篇文章《淺淡“滴滴信息泄露事件”之被大數據窺視的恐慌》中就說出了自己對于大數據被人窺視的不安,并分析了人們從開始使用時便捷的喜悅,到隱私被窺視并被利用后的那份恐慌及不安,都讓人們感覺到后背有些涼。
文中說,大數據原是整合資料的一種手段,輕輕打幾個字,說幾句話,平臺通過輸入法、錄音了解你的年齡、性別、需求、薪資等情況,為你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服務,讓平臺比你的家人更懂你。
可有一天當你突然發現讓你事事如意的東西,只盯著你的錢包看時,這還能算是一種貼心嗎?而當這些數據以打包的形式被泄露時,大數據無疑成了“雙刃劍”。
雙刃劍,一面幫你打開你所要的市場,一面隨時可以傷了你的筋骨,當你面對一把不折不扣的雙刃劍的時候,你還笑得起來嗎?
當一個人,還是一個團伙,或是一個平臺,只要面對人們的錢包動了歪心思的時候,無論你是溫柔的騙錢,還是犯罪的詐騙,其本質都是一個字:騙。
平臺利用大數據的算法加分數來約束和捆綁出租汽車司機的做法已經是讓這個群體的從業者厭惡至深,而你再用大數據殺熟的做法讓乘客無奈,也是失去信心,更讓人們懷疑這樣的網約車,還是當初那個曾經被如此“看好”,甚至被有些大V們認為是可以取代出租汽車的產物?也許本來就不是,也許本來就想統治行業要“操控權”,所以當平臺利用資本做大市場之后的所作所為,我們既沒有看到交通人的初心,也沒有看到他們所該承載的使命與責任,
如何讓大數據變成服務乘客的幫手,而不是殺手,保護好乘客的錢包,7月份,China市場監管總局出臺文件嚴懲大數據“殺熟”,也得到了網友們的支持。
我們期待著對大數據殺熟的有效整治。